有記名茶外表看是再普通不過的茶葉店,但裡頭藏著120年家傳製茶用具
大稻埕當初以國際貿易起家,可以說是清代台北城最轟動的一頁歷史。茶葉、糖、樟腦出口,養活了好大的一群人。
尤其是茶葉產業。早期製茶烘茶不是用機器,而是用木炭慢慢烘。茶葉產業興盛到不僅賣茶的人好野,連僅僅只是上遊供應烘茶的木炭商也可以賺到蓋洋樓。這黃金年代令人嚮往。
只是烘茶到底怎麼烘?木炭不會燒焦茶葉嗎?
有幸走入大稻埕的有記名茶,120年的老品牌,還保留著古老烘茶器具。
■ 有記名茶
清光緒1890開始,有記名茶已經佇立120多個年頭。
走進有記名茶,店內立刻撲來茶葉香。
台灣茶行到處有,但大多已經不自己製茶了,而是委外或是茶農直接精製後包裝,茶行再掛品牌販售而已。
但有記名茶溢出來的茶葉香,可以証明自有品牌的茶是自己在監督品質。
雖然是老茶行,但因為現今掌門人是年輕一輩,懂得抓住市場口味,所以包裝上順應潮流,很有設計感。
簡約圖騰、喜氣設計、或是可愛風格系列都有。送禮不失面子、自用也喝得舒爽。
■ 烘茶老技術
但真正精彩的,是這對老木門後,一般不對外開放的光景。
家傳120年老焙籠!!!!!(尖叫)
在茶葉精製的最後幾個過程,為了讓茶葉好保存,以及增加風味,會加熱烘焙茶葉,以降低含水率以及引出茶葉甘味。
有記還保留著當初的老焙籠以及焙火坑。
焙籠直徑60公分,高55公分。中間有篩網。上層置放茶葉,下層空出空間避免直接接觸火源。
焙火坑一次可放100台斤的木炭。
(下圖截圖自有記名茶官網)
其實放的不只是木炭,還有稻殼。
(下圖攝自有記名茶牆上說明)
放上木炭後先敲碎
然後放上稻殼
點火讓稻殼燒成白灰,燒到無煙熏味
再放上焙籠,開始烘茶。
放稻殼的目的就是讓溫度均勻,並且避免木炭火星往上竄直接燒了茶葉。
烘焙大約要20天。整個烘焙室就是以下照片如此,小小的通氣孔而已。在烘焙的時候整間溫度可以高達60度!
是減肥排毒的好地方喔。(疑)
有記名茶的看點還不只如此。你看過活生生的「咖啡因」嗎?
古早時候用焙籠烘茶,但現在已經用機器烘焙。烘焙過的茶較為溫順、不傷胃,因為咖啡因隨著水氣被烘焙出來了。
就在有記的電子烘焙機的屋頂,掛著一絲一絲比棉花糖更細緻的白色棉絮,就是咖啡因本人!
有記名茶的店員都非常專業。有任何買茶的需求他們都會幫你找到適合的茶。到迪化街,不彷多走兩條街到有記看看吧。
同場加映
有記名茶有120年的老焙籠,那我只好請出台南有158年老茶罐的振發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