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廟,這是教堂!
走進鹽水天主堂,突然一陣知覺錯亂。
這...這是天主堂?!
紅瓦尖頂的六角亭,匾額/對聯/龍紋/燈籠到齊,連脊獸都有,十足十的中式建築。
一時之間我的眼睛跟我的腦袋無法連結。就像第一次看3D電影的空虛縹緲感一樣,我的腦子一直叫我不要相信眼睛所看到的。
但這真的是天主堂。
走進主殿(祭天殿)才讓我嚇到吃手手。
大紅立柱、雙龍搶珠、金漆對聯、仿古書畫!!!!
主祭壇上三位一體,也都是穿漢服。
旁邊的裝飾不缺中國帝王將相、凡夫俗子,代表在台灣的信眾也能有機會上天堂見天主。
主祭壇後面的壁畫是否很眼熟?
是達文西《最後的晚餐》。
畫中人物都是華人臉孔,穿漢服。用筷子吃包子饅頭,用青銅爵喝酒。細節都有注意到。
後面的祭壇感覺是太上老君或是南極仙翁的人物不知道是誰,但這片壁畫畫的是舊約聖經的創世紀。仙翁手下的七個圈圈代表七天開天闢地的過程。
屋頂也非常驚人!畫龍沒在客氣的。
■ 這是教堂!?(揉眼睛)
鹽水天主堂是鹽水地區第一間天主教教堂,由德國籍胡國臨神父在1955年建立。1969年的時候因白蟻問題且信徒增加,所以擴建到現在的格局。但問題是?為什麼西式的教堂要設計成中式廟堂呢?我猜是為了方便宣教。
天主教與基督教傳教的力道向來多元且威猛。為了宣教到一個新地方,傳教士都會積極融入當地文化,並且透過其他方面的誘因讓當地人民對宣教士產生好感,例如透過教育、醫學、藝術等。
早期荷蘭人創立新港文字就是為了向當時台南的平埔族宣教及買賣土地。
高雄旗津與台南新樓醫院也是靠著Maxwell醫生一邊行醫同時傳教才有的建設(下圖為高雄英國領事館展示人像)
而台北淡水由馬偕先生創立醫館與學校,利用醫學與教育切入當地,宣教同時也讓台灣人受惠不少。
宣教士們手段非常的彈性與柔軟,融入當地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順利宣教。雖然在鹽水天主堂的簡介上沒有仔細寫到建築設計的概念,但不禁讓人如此推想。
鹽水天主堂是西式宗教+中式裝潢。
如此跳tone與混搭,台南還有一個:中式宗教+西式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