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孔廟大成殿,匾額已經多到樑柱快不夠放。
孔廟地位實在太崇高,所以歷代皇帝與總統即位後,都會題一塊匾額在孔廟。
你以為匾額隨便寫四個字掛上就好了嗎?!這當中的心思與可多著呢。
還有某任總統因為送錯匾被罵兩年呢。
■ 好多好多匾額
從康熙開始,往後每一個皇帝或是總統上任,都會趕快頒個匾額給台南孔廟。全臺首學的地位就是不同。
以下整理所有的匾額,此文照片涵蓋所有的匾額。
清朝時期:
康熙「萬世師表」、雍正「生民未有」、
乾隆「與天地參」、嘉慶「聖集大成」、
道光「聖協時中」、咸豐「德齊幬載」、
同治「聖神天縱」、光緒「斯文在茲」、
(宣統「中和位育」)-->這塊匾台灣沒有,請見以下八卦第二點。
民國時期:
蔣中正「有教無類」、
嚴家淦「萬世師表」、
蔣經國「道貫古今」、
李登輝「德配天地」、
陳水扁「中和位育」、
馬英九「聖德化育」、
蔡英文「德侔道昌」
■ 開始講八卦囉~
1. 最有名的就是康熙帝的萬世師表
康熙23年(1684年),那年康熙帝心情超好,題了這塊匾。
1681年三藩之亂開始,鬧的康熙帝這個年輕人心情不美麗。到了1683年所有事情有了圓滿的結局:擒鰲拜、殺吳三桂,且施琅成功收復台灣,康熙開心地在隔年(1684年)給自己安排一趟校外旅行。
校外旅行玩得盡興、心情放鬆,回程到山東曲阜時,突然想看看孔老師。下轎步行進入孔子故居。突然之間孔老師附身,靈感來了,大筆一揮寫了這個「萬世師表」,並以此裱為範本,命令複製匾額分送全國各地孔廟。
所以台南孔廟拿到了第一塊御賜匾額:康熙「萬世師表」。
除了匾額之外,康熙帝的墨寶本身就是古董。聰明如蔣介石,帶著國民黨逃來台灣的時候還記得帶上。
目前萬世師表真跡收藏在台北故宮,平常收於庫房內,不定期展出。
下圖是2017年,在928教師節前展出。
2. 少一塊宣統的好難過(強迫症發作)
清朝最後一位黃帝溥儀1909年即位,國號宣統。但當時臺灣已是日治時代(1895-1945),所以中國大陸其他孔廟都有宣統這塊匾「中和位育」,唯獨台灣沒有。
很像收集公仔,全套幾乎收齊卻獨缺一隻,心裡癢央難受得很。(怒吼)
到了陳水扁時代,可能為了把這些匾額湊齊,所以寫了一塊跟宣統一樣的。
意義上算是補齊了,但強迫症還是會發作!!
3. 馬英九被罵翻!
馬英九的「聖德化育」,前前後後被罵了兩年。
按照規矩,全國孔廟的匾額都會是同一套字。但有趣的是,馬英九給台南台北的是不同字!
給台南孔廟的是「聖德化育」,但給台北孔廟的是「道冠德明」。為何南北要不同呢?
台南孔廟是官建全臺首學,地位最高,台北只是民建的,地位較低。台北已經寶寶難過寶寶不說了,就這樣大家心照不宣不去提。但這兩套匾一出來,又挑起台南/台北孔廟的地位之分......
故事當然不只這樣......
另一件被罵翻的是:整塊匾額誠意不足、錯誤百出、體制不合、羞辱首學,引起地方人士及文史團體抨擊。
御匾有一定的格式與尺寸:金色陽刻字體、群龍戲珠邊框。馬英九的匾不但不照規矩,還多事地加上「臺南市孔廟」。
台南孔廟一直是「全台」首學,多事地加上「南市」孔廟,難怪台南文史團體抨擊「矮化全台首學」。
當時總統府的幕僚實在該抓來打屁股!
新聞影片截圖如下。(影片請看中天新聞)。
被罵了兩年之後,終於換了新匾額,這也創下國家元首第一次被拆匾的窘境。
匾額2.0版本,尺寸格式皆按照禮制。目前在台南孔廟看到的「聖德化育」就是:
4. 小baby找舅舅或議政王代筆
清朝倒數第三、第二任皇帝,同治五歲繼位、光緒皇帝四歲繼位,被認為不可能寫出那麼大氣的字。
所以兩塊匾,同治「聖神天縱」、光緒「斯文在茲」,相傳是議政王代筆。
5. 尺寸最大!
各御匾尺寸大小差異不大,唯有乾隆這塊「與天地參」最大,甚至比他的阿公康熙還要大。
可想像的到乾隆盛世、戰功赫赫、版圖擴大、「十全老人」之名,讓乾隆傲氣了起來。
■ 其他匾額欣賞
雍正「生民未有」
祖孫三人:嘉慶「聖集大成」、道光「聖協時中」、咸豐「德齊幬載」
蔣中正「有教無類」
嚴家淦「萬世師表」
蔣經國「道貫古今」
蔡英文「德侔道昌」
同場加映:除了匾額之外,孔廟的建築裝飾跟一般的廟很不一樣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