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1.JPG

 

蒲甘人依舊過著他的蒲甘日常,沒有把我這個觀光客放在眼裡。日常生活就是最棒的觀光。

 

 

 

旅行最好的速度

旅行最好的速度就是騎腳踏車。看哪裡順眼往哪裡鑽,永遠可以發現旅行書帶不到的城市驚喜。

但在蒲甘,因為部分路況非常的原始,所以除了腳踏車,大家都是騎電動摩托車e-bike。

(觀光客只能騎腳踏車與e-bike,不能騎吃汽油的摩托車,更別說租轎車了)

 

 

A1.JPG

 

雖然是e-bike,還是可以用腳踏車的速度享受蒲甘的陽光。

A2.JPG

 

若是請導遊開車,你更可以發現,緬甸要開右道,但是駕駛座在右邊......

A10.JPG

 

 

 

蒲甘區分為三個小鎮:娘烏、舊蒲甘、新蒲甘。

在連接這三鎮的主要幹道上,你或許可以騎到這種你印象中的柏油路:

A8.JPG

但是進了小鎮,在娘烏跟新蒲甘的鎮內街道,你或許會看到這樣的柏油路:

 

A4.JPG

 

就是鋪一條路這樣而已。什麼排水溝、什麼標線、什麼停車格、什麼分隔島都沒有,就是這樣很隨性的狀態:

A5.JPG

有些甚至沙子都快淹過柏油路了:

A7.JPG

 

但在娘烏跟新蒲甘的非幹道上,以及舊蒲甘的全區域,你會看到這種原始的路:

不要以為我要騎到那個叢林裡,這就在城鎮中心,旁邊都是住家呢。

A9.JPG

 

 

 

 

生活最好的節奏

生活最好的節奏,就是偶爾發呆。

認真工作的台灣人視發呆為浪費時間,但古都蒲甘人視發呆為一種日常生活。街邊處處可見發呆亭。

以發呆亭孤立於街邊的狀態看來,它似乎不專屬於誰,屬於每個人。

台北節奏習慣的我,發呆真的是一種修行。

C1.JPG

C4.JPG

 

街邊的公共財不只發呆亭,還有讓人「休喘」一下的奉茶亭。

C2.JPG

C3.JPG

 

這是垃圾筒。

C5.JPG

 

從金沙寺(Shwezigon Pagoda)往海邊的方向騎,我不知道我騎的是什麼路,我也不知道我騎的路是不是小到連google map都沒有標示;我單純就是順著尋常人家的足跡走,哪裡有煮飯燒柴味,我就往哪裡走。

結果意外的闖進了一區小住宅。

 

我覺得竹片編織的牆面超級美。

C7.JPG

 

蒲甘日常住宅很喜歡用木竹編織。不管是牆面、屋頂、大門,都是大自然拾來的。

 

C11.JPG

C10.JPG

 

C8.JPG

 

我一心想要騎到江邊看看伊洛瓦底江,卻撞見旅遊書都沒有告訴我的小村落與舊城牆。

C6.JPG

 

感謝那天的陽光以及樓高的大樹,給我一個很棒的早上。

C9.JPG

若你想發掘屬於自己的小村落回憶,不用怕往小巷裡走吧。走失了沒關係,google map永遠會救你一命。

在依賴google map之前,就好好享受生活最好的節奏吧。

 

 

 

旅人最好的接待

對旅人最好的接待,就是不要接待。

古城蒲甘或許跟府城台南有點像,都有古都人的傲氣;不會因為你是觀光客就對你特別熱情,展現出非日常生活該有的一面。

這就是旅行路上最好的風景。

 

從金沙寺(Shwezigon Pagoda)往東北角的路走,很快會經過傳統菜市場(或是你就尾隨著一位當地婦女騎吧)

B1.JPG

市場的狀態就是這麼原始。幾塊帆布鋪著展示菜色,再幾塊帆布遮著覺得一定都不會淋到雨了。

沒客人?那就跟隔壁桌的聊天阿

B2.JPG

除了露天區外,還有一區"算是"室內區

B3.JPG

說是室內,也就是幾根木頭與塑膠袋廢木料搭起來的棚子。

B4.JPG

青菜的種類跟台灣差不多一樣

B5.JPG

也有幾個攤子供應最道地的緬式早餐。圖片是麵、米粉、米線、粄條。

B6.JPG

B7.JPG

B8.JPG

 

 

出了市場,還有更多的蒲甘日常。例如每日下午出來要布施的和尚尼姑。

圖片裡是尼姑,尼姑的衣服是粉紅色且不露肩。

 

C12.JPG

 

 

在巴士休息站。這個讓我想起北宋的蹴球。就是一個竹籐球,只能用腳踢。

C13.JPG

遊戲規則不像足球要射門,而是像毽子一樣,一棒一棒接力不能掉。

這些小朋友們下半身穿的是龍吉唷!都說了龍吉可長可短一秒變短褲超級方便。

關於神奇龍吉,請見此篇文章

 

 

 

在西式餐廳酒吧環伺的娘烏大街上,wifi已經是必備設施。

但是這家餐廳,很驕傲的說:

C15.JPG

 

 

同場加映

仰光日常:龍吉怎麼穿?臉上的妝是什麼?烏鴉不比曼德勒少。

仰光日常:殖民時代的建築、翁山市場根本就是玉市場嘛

曼德勒日常:那些在街上路邊看到的常民生活

 

 

 

arrow
arrow

    少爺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