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JPG

台南的建城故事,完全就是一個「被電才知道痛」的故事。

被誰電?被朱一貴電、被林爽文電、被張丙電。

 

 

=====
本文出現幾張地圖:
1. 古地圖皆有寫明年份與標題,但全都是從《府城今昔》(周菊香,1987年出版)掃描而來。上色部分為少爺病自行上色,顏色並非經過嚴謹考證,單純為了讓你快速了解重點而上色。
2. 古地圖左邊是北邊。
3. 城牆3.0與3.1地圖為少爺病自製。引用也請註明出處。
=====

 

 

 康熙以前,台南是沒有城牆的

1662年鄭姓父子手牽手入台灣,將台南選為據點,設立台灣府,將赤崁樓立為行政中心,並設天壇、城隍廟、孔廟等。但鄭姓父子這20年間,都沒有蓋城牆

1683年後進入清朝,康熙帝之前的時代也根本沒有城牆

原因一:台灣被視為是化外之地,一塊遠在天邊的農田爾爾;拾之無力,棄之也不會可惜。所以根本就沒有想過要花年度預算在遠得要死的小島上蓋城牆。

原因二:鄭姓父子在台南耕耘有成,為了怕有反清復明勢力殘存,更不敢蓋城牆,蓋了讓鄭姓子弟兵據地為王怎麼辦!

所以康熙之前我稱為:國王的城牆之台南沒有城牆

 

從以下古地圖看的出來(《台灣府總圖》,康熙54年,西元1715年),除了軍事要地總鎮盤營有簡單的城牆之外(就是現在的321巷聚落或是過去的兵工廠),整個城市完全都沒有城牆。

城牆0.0 康熙1715.JPG

 

而總鎮營盤的小城牆,預言了未來整個台南城牆的發展。

聚珍臺灣粉絲頁分享了一篇貼文(貼文原文請點這)。提到清朝初期的《臺灣地里圖》,繪製了「臺灣總鎮衙」(也就是總鎮營盤,下圖箭頭處)。在《臺灣縣誌》中曾有這樣的記載「總鎮營盤,在鎮北坊.遍植莿桐,環以木柵,東西南北,各建草樓.夜則撥兵輪守,以司啟閉.」』

 

城牆0.0 康熙1715-1.jpg

 

 

 被電過才知道痛

西元1721年康熙61年,康熙老扣扣了。那年朱一貴事件爆發,沒有城牆的台南輕鬆被攻下,清朝輸到連官員都捏著耳朵逃到澎湖。朱一貴走進現在的大天后宮登基,國號大明。(背景音樂下)

雖然朱一貴兩個月內被擊潰,但這件事讓四爺雍正哥有了不同想法……『除了要賜給年世蘭歡宜香之外,484該在台灣蓋個城呢……』

 

 

 

 台南開始建城囉!

如同玩世紀帝國或是部落衝突,城牆的修築是經過很多升級的。

城牆1.0:木欄杆。雍正三年(1725年)的城牆是木欄杆。新手村都蓋這種,所需資源最少,建造時間最短,但防禦效果可想而知。

 

城牆2.0:木欄杆 + 防禦刺竹。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級到城牆2.0,沿著城牆種了濃密的刺竹,防禦+20。不只台南,連其他四個縣廳(諸羅、鳳山、彰化、淡水)也比照辦理。

從乾隆12年(西元1747年)的《台灣縣圖》看的出來,東南西北門已經就定位。除了咖啡色的欄杆外,還種了刺竹禦敵。

城牆2.0 台灣縣圖1747 乾隆.JPG

但是林爽文事件(1787年)又把乾隆電了一次。當時雖然台南城沒事,但其他四個縣廳的城牆2.0全被攻破,這才讓乾隆帝覺得城牆2.0 寺蒲寺不夠勇。

 

城牆3.0:LEVEL UP土牆。所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興土木,全面升級至土牆,建立四大四小城門。大抵就是目前留下的遺址。

嘉慶12年,西元1807年的《城池圖》,東南西北四組大小門已到位。大西門一進城那條路最熱鬧,是現在的民權路,忠義路到西門路的這段。

城牆3.0 府城城池圖 嘉慶1807.JPG

 

比照現代的地圖,大致上的位置是:

城牆3.0.jpg

 

城牆3.1:加蓋西外城與東外城。「人就是要被電過才知道痛」講第三次了。
到了道光年間,張丙事件爆發,才發現大西門外的五條港區竟然沒有城牆保護!!五條港區相當於現在台北信義區的金融商業區,你所熟悉的國華街神農街都在這區,GDP都靠這區了,怎麼可以露出來呢?!所以道光十五年(1835年)增加西外城與三城門,隔年再加東外城與三城門。

城牆3.1.jpg

 

 

登愣!這就是府城最輝煌的14城門的年代。

 

 

 

 

但是經過日治、二戰、國民黨時期,為了都市計劃,該拆的都拆了。目前只剩下大東門、大南門、小西門、兌悅門。

不過這又是另一篇精彩的故事了.....

城牆 2018.jpg

 

arrow
arrow

    少爺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